document.write("
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时间打分
ddwb599闽浙赣苏区时期的经济建设实践 
一、转变财政政策,积极挖掘财源,较早实现了苏区经济自给
二、创新金融体系,搞活苏区经济,发行了苏区第一张股票
三、大力发展生产,工农业两手并重,走出了一条符合根据地实际的发展路子
四、鼓励发展商业,建立对外贸易制度,成功打破了当时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早期称赣东北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革命先辈共同创建,是全国最早创建的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横峰县葛源镇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根据地从1927年“弋横暴动”胜利初建至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历时十年,全盛时期是1932年底,人口有100余万。该根据地作为中央苏区的右翼,为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围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方志敏的直接领导下,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成就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其中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有许多很好的创造,在新时代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探讨与借鉴。
一、转变财政政策,积极挖掘财源,较早实现了苏区经济自给
闽浙赣经济。在苏区范围内,纸币可以和银圆同样使用,各地还专门设置兑换所方便群众公开兑换。当时的“红票”在苏区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为扩大“贫民银行”资金,苏维埃政府一方面积极号召动员群众到银行存款扩充银行基金,另一方面以发行股票的形式向根据地人民群众投股募集资金。股票面额1元,即1元1股(银圆),这是全国根据地红色政权首次发行股票。发行的股票还印有“本银行股息周年六厘计算,每年年终结账,营业盈余除开支费用及股息外,所有纯净红利照股分派,次年一月凭票领取”。为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当时中央苏区决议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由于当时群众参与热情十分高涨,闽浙赣省超额完成了任务。这就是当时闽浙赣苏区以创办银行为主体发展金融业,制定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这对于维持苏维埃政府财政收支的平衡,保障革命战争经费,活跃苏区经济,改善苏区群众生活,促进物资交流,增加财政积累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三、大力发展生产,工农业两手并重,走出了一条符合根据地实际的发展路子
为贯彻落实“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财政收入”的基本方针,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坚持将发展生产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又自力更生创办工业。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一方面提出,“要使革命向前发展,要扩大红军,要发动红军胜利地进攻,要打胜仗就要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实充战争的物质基础”,就要制定各项政策,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将土地平分归农民所有,鼓励开垦荒地,兴修农田水利,实行劳动互助。尤其为了解决“青壮年上前线农忙季节在家劳动力严重缺乏”的问题,闽浙赣苏区针对性的制定了一些对策,其中就有组织红军部队、机关干部等成立“生产协助委员会”,帮助群众耕种的办法,力争把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投入生产一线。为此还专门印发了《闽浙赣省内务部群众帮助工作人员耕种证》。此外,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还专门成立赣东北特区互济总会,积极筹款、救济军属、援助战士,是当时红军部队的坚强后盾,为红军部队提供了大量的后勤援助。1930年至1932年期间,互济会每年还为中央苏区提供经济援助。
另一方面,为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的需要,适应根据地扩大后对工业品日益增长的要求,闽浙赣苏维埃政府提出了苏区办工业的方针,即“立足于群众生活,立足于战争,从群众利益出发,解决群众的切身生活问题”。据此,苏维埃政府从创办小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入手,因地制宜,先后创办了造纸厂、发电厂、制药厂等17种工厂,“基本上形成了适应战争需要和军民生活需要的工业体系,为革命战争和群众生活作出了贡献”,也实现了苏区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
四、鼓励发展商业,建立对外贸易制度,成功打破了当时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
闽浙赣苏区创立之初,由于时局紧张,苏区的资本家纷纷外逃,中小商人也持观望状态,加上国民党当局对苏
2021-2-2 7:07:595分
查看评论详细内容及更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