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浙江打工纪实(之三)
投稿人:郑传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20 7:13:52  

 

温州被誉为“中国鞋都”。

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温州制鞋企业不仅发展到四千多家,而且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制革、鞋底、中底、鞋胶、鞋机,应有尽有,到温州鞋料市场走一圈,所有的原材料都能采购到。这条产业链也促进了温州鞋业的发展。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温州鞋业产业链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就达到了几百个亿,成为带动温州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陆兴强正是看出了其中的巨大商机,才跑到温州创办了《温州鞋业之友》这本杂志,掘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现在,陆兴强要创办《中国鞋文化》,就是看好了温州鞋业这块大蛋糕,他要从这块大蛋糕中分切一块。陆兴强一直在筹划着创刊事宜。我们为参加职称评定的设计师们写论文的工作刚一结束,陆主编就要我们把工作重点就转移到创刊上来了。当时跟我一起招聘进来的同事的有四个人,他们的文凭都比我硬(他们都是科班出身,而我的大专文凭是自修的、本科是函授的,当时还没有毕业,我是2000年底才拿到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书的)。陆兴强要我们每人用一天的时间拿出一个《中国鞋文化》杂志的创刊方案(也就是栏目设置方案)。他说要集中我们大家的智慧,再由他拟定最后的方案。虽说我这些年来一直从事文字工作,但是在编辑刊物方面我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我写好方案交上去之后,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不知道在主编最后的方案中会不会有我的劳动成果(或者说能用上我的方案中的多少)。谁知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所料,他竟然直接采用了我的方案,一个字也没有修改。其他人的创意全被否决了。如此一来,无形中确立了我在《中国鞋文化》杂志编辑部的文字权威。  

《中国鞋文化》的第一期(创刊号)要赶在 12月12日 之前出刊。  

1999年是杭州武林门火烧温州鞋12周年。温州鞋业界策划了一个为温州鞋雪耻的重大活动。 12月12日 ,温州市鞋革工业协会要组织温州优秀制鞋企业到杭州市的武林门广场举办“温州名优鞋展销会”,为温州鞋正名(恢复名誉)。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涛,也策划了一个提升奥康企业形象的活动,并将这个活动命名为“火烧假冒的温州鞋(假冒的奥康皮鞋)”。当王振涛得知陆兴强要创办《中国鞋文化》杂志的消息后,出资5万元买下了《中国鞋文化》创刊号的封面和封底的广告。奥康集团也要求在刊中的“明星企业家”专栏刊载宣传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涛创业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所以王振涛也要求我们编辑部无论如何要赶在 12月12日 之前出创刊号。

温州鞋业界为什么要兴师动众,不惜巨资搞这次活动呢?  

此事还要从12年前的“火烧温州鞋”事件说起。 1987年8月8日 ,浙江省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在杭州市武林门广场举办了一次“火烧温州鞋”活动,他们将从杭州市各大商场、商店、批发市场查获的5000多双劣质温州鞋当众焚烧,温州鞋从此声名扫地。此举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在全国引起了连锁反应。这把火不但引来众多媒体的极大关注,而且许多城市自此开始规模浩大的“围剿”温州鞋运动,全国各地的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纷纷仿效杭州,武汉、重庆、大连等地搞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火烧温州鞋”的活动,不少的中小城市也跟着燃起了焚烧温州鞋的烈火,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拒绝销售温州鞋,各大商场也相继将温州鞋扫地出门。各地城市的商场、鞋店为了安抚民心,纷纷在店堂门口挂出牌子称“本店无温州货”。一时间,温州鞋犹如过街老鼠,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温州鞋”也成为当时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由于受到温州劣质皮鞋的影响,一些注重生产质量的企业也受到了牵连。郑秀康创办的“鸿盛皮鞋皮件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虽然,在全国各地被烧的温州鞋中没有一双是“鸿盛”皮鞋,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质量优良的“鸿盛”皮鞋也没有逃脱被商场“扫地出门”的厄运,企业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在这场劫难中,忧心如焚的郑秀康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全国各地商场,理直气壮地同商家论理,可人家的商场为了生存,谁也不敢在这个风头上“冒天下之大不韪”。上海一家大商场的老总给郑秀康讲了这么一件事,前些天,一位小伙子到我们商场买了一双“鸿盛”皮鞋,小伙子对皮鞋的款式、质量、价位都很满意,小伙子提着皮鞋走到商场门口碰到几个熟人,看他买了一双皮鞋,连忙提醒他说,你这双鞋莫不是温州鞋吧。一语惊醒梦中人,小伙连忙将包装盒的底面翻过来一看,果然是温州产的皮鞋。小伙连忙跑回柜台要求退货,营业员问他为什么要退货,小伙子也说不出什么理由,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对温州鞋我不放心”。  

最后,商场的老总对郑秀康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是我们见利忘义,而是你们出身不好。”  

温州鞋业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几千家鞋厂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痛定思痛!郑秀康应该说是最早“醒”来的一个。温州鞋业界有识之士自发组织了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章程来约束协会成员,要严格按照国家行业标准来生产皮鞋。

1990年春,郑秀康从意大利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工商局把 “鸿盛皮鞋皮件厂”改名为“温州市长城鞋业公司”(2001年改组为“康奈集团”并升格为无区域企业)。在公司成立大会上,郑秀康发表了振聋发聩的精彩演讲:“长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们公司以长城命名,就是要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要用我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修筑质量的长城,信誉的长城。我们决不能砸了‘长城’这块牌子,成为自毁长城的千古罪人!”

郑秀康在温州鞋业界第一个引进机械化制鞋流水线,注册了一个昂首挺拔、意气风发的“康奈”人头像商标,立志要让受伤的温州鞋业界人士把“头”重新抬起来!此后,在历届温州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下,温州制鞋企业重质量、树品牌蔚然成风。经过十二年的卧薪尝胆,温州鞋业界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和过硬的产品,重新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涌现出了“温州长城鞋业有限公司”(即后来的康奈集团)、“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奥康集团”等一批优秀的制鞋企业。“温州长城鞋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康奈”牌皮鞋,1993年就荣获了“中国真皮鞋王”的称号,1998年,“康奈”商标又被国家工商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次,温州鞋业界要在杭州市武林门举办雪耻活动,要为温州鞋正名。《中国鞋文化》的创刊号,也要在这次重大活动中亮相。

创刊时间非常紧迫。当时主编和我们一道昼夜不停地工作,吃睡都在办公室。我除了撰写创刊号的主题文章之外,还要对宣传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涛的长篇报告文学进行修改,并对所有的文章和平面广告设计图案进行初审(由陆主编进行终审)。经过两个星期艰苦卓绝而又卓有成效的劳动,《中国鞋文化》的创刊号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1999年12月12日 (当年“火烧温州鞋”是 8月8日 ,温州人为何要选在 12月12日 搞雪耻活动,本人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其中的缘由),在杭州市武林门广场举办的“温州名优鞋展销会”上,杭州市民争相抢购质地精良的温州鞋,各鞋业企业运到展销会的产品均被抢购一空,温州鞋业界人士终于把头又重新抬了起来。  

而在这次展销会上,人们争相抢购《中国鞋文化》杂志(其中也有一部份是奥康集团赠送的)的场面,也成为本次展销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读者对《中国鞋文化》创刊号的评价甚好,尤其是对郑  毅(是我的笔名)撰写的题为《关于我国早日跻身世界制鞋强国的思考》一文赞誉甚佳。“郑 毅”一夜之间成为温州鞋业界乃至浙江鞋业界的知名人士。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我国早日跻身世界制鞋强国的思考》是中国鞋业界第一篇谈到“把我国建成世界制鞋强国”论点的专论文章,因此,本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提出把我国建成“世界制鞋强国”论点的第一人。此后,中国皮革工业协会也接受了本人的论点,提出了用十五年时间把中国打造为世界制鞋强国的奋斗目标。在后来的一些鞋业报刊上发表的谈及如何把中国打造为“世界制鞋强国”这个论题的文章,许多作者的论点(甚至文中的有许多标题)都出自我的这篇论文。“郑 毅”也成了中国鞋业界的知名人士。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