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读《人民日报》 | |
投稿人:薛鲁光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18 16:46:14 | |
|
|
读《人民日报》 薛鲁光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我刚上中学,家住上海市一幢老式的法国建筑里,电影明星王丹凤就住在我家楼下。当时文革,学校都停课了。闲来无事,就到四楼的单位看电视,在那里平生第一次接触到了《人民日报》。一看报名就懵懂地猜想这一定比上海的《解放日报》大,是一张全国性的大报。一天发生在全国各地的重大新闻、消息全集中在这8个版面上。图文并茂,真是:手揣《人民日报》,晓知天下事。 这读报的好处多了去了。你想啊,一人看报多寂寞,大家讨论,既活跃了气氛,联络亲情,还培养了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最重要的为提高我们子女的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年坚持读报,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正直,要多学习。于是,我从部队退役回沪后,就一门心思学文化,凭着一股毅力,我终于在39岁那年,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中学教师。我把自己读《人民日报》,走有为人生的经历讲给我的学生听,让他们也做一位读报人,沐浴党的政策阳光,立志报效祖国。 随着时代变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购置了电脑、宽带上网、装了IPT的电视机,可供休闲的活动越来越多,可我家里依然保留着读报的习惯,每天晚上夜幕降临时,总是由我给家人读《人民日报》,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我儿子考上大学。儿子住宿去了,听众没了,我只有自己看报了。爱人也喜欢看各地新闻。我们共同的爱好之一就是读《人民日报》,因此,读《人民日报》的习惯仍然在我家保留着。这次汶川大地震,要了解各地抗震救灾情况,看、读《人民日报》可以不出门就“晓知天下”,觉得读《人民日报》的日子是那么的充实,教孩子读《人民日报》的日子是那么让人怀念。 再过6年,我就要告别“粉笔生涯”。然而我对《人民日报》的感情一定会与日俱增,我还要教育我的学生,大家都来看报、读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