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七个怎么看》读后感发言稿 | |
投稿人:龙出深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6 14:44:06 | |
|
|
近日,我通读了中宣部理论局编发的《七个怎么看》,这本书没有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数据和事例,生动地阐述了我国当前七个热点问题。使人在认清复杂社会现象的同时,更加了解党和国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决心。下面,我就选取其中的几个方面做为切入点,谈一些自己对“就业难”的感想 一、我们应该透过“招工难”看到并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综观中国历史进程,以农业社会为主体的我们忍耐力其实很强,人们的生存需要很低,这是优良的民族性格。所以我们的农民工能忍受工资十几年不涨,能在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的环境中长期坚持。我们正是依靠他们的奉献,才能以低廉的价格将“中国造”推向世界,使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长,沿海经济加速发展,一部份人先富起来。但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是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特别是80后、90后新生代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后,他们提出的一些合情合理的要求与企业愿意提供的产生了差距,从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招工难。 我们可以以解决“招工难”为契机,在促进就业的大前提下,扭转过去不公平的分配方式,对农民工进行反哺,让他们不仅仅只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也要成为经济发展的受益者,让付出和回报成正比。这不仅可以缓和不公平分配带来的贫富差距、阶层矛盾,也是一次社会道德、社会责任的重建,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体现。 二、我们应该从解决“就业难”出发进行教育、产业结构和分配方式等一系列调整 “就业难”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是求职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适应,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现有教育产业进行调整。现在各种类型的学校、证书、文凭满天飞,收费越来越高,含金量越来越低。这种教育模式使得用人单位只能用高文凭做为门槛,但依然招不到可用之才,使得百姓花大价钱做为教育投资,本科生却卖不上白菜价。 “就业难”有一个现象是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的特点。这说明我国在对就业的引导和分流上还存在不足。以河北和北京为例,两者对人才的吸引力差距很大,许多高技术人才宁愿北漂京师,也不愿屈就河北。这造成一方面特定区域、行业人才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因无才可用而岗位闲置。 “就业难”的解决存在一个矛盾,即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的升级,产业的升级必然带来就业岗位的下降,国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是一个消费支撑的产业,没有消费需求,也不会有第三产业的投资和繁荣。在现有经济环境下,多数老百姓不敢释放自已的消费需求,必须对分配方式进行改革。 因此解决“就业难”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但难点在于如何在各种利益之间平衡,尽快和彻底的推进改革。 三、我们应该从自身工作出发,为“就业难”的解决做些贡献 做为税务工作者,我们的工作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行业税收政策宣传引导企业向新兴产业和国家鼓励行业扩张;利用税务机关和不同行业企业打交道的优势,在企业之间搭建信息桥梁,互通有无,提高经济效益;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提供便利服务,使企业留存资金扩大经营等。通过扶持企业提高就业容量的方式,减缓就业压力。 “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做为公务员,我们是幸运的,有一个较为固定的工作岗位,一份不错的收入,既然有了恒业就需树立恒志,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谋划工作,踏踏实实的对待工作,认认真真的开展工作,在享受劳动喜悦,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还能为缓解就业,促进和谐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七个怎么看》对“就业难”的阐述给我的启发和感想,谢谢大家。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