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报社优秀校对员事迹
投稿人:李牧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3-20 9:45:52  

李炎星是岳阳晚报社的一名优秀校对员,一年前不幸患上骨髓癌,生命垂危。经过全力抢救,在锯掉一条右腿的情况下,才算保住了年轻的生命。  

今年下半年,病灶向他的头部和肺部扩散,头后部长出了一个碗口大的肉瘤,癌细胞正吞噬着李炎星年轻的生命。10月22日,李炎星第三次被送到岳化总厂岳化医院肿瘤分院。从下车到病房不过10来米远,李炎星却无法跨近,望着树上欢快的鸟儿,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迈进健康人的行列!  

   

生命的守望  

                  文/李牧童  

   

李炎星是临湘市乘风乡汤畈村姜家组人,父亲李桃生,母亲陈修珍,兄弟姊妹3人,家里种有5亩田和几亩地,还喂了猪、养了鱼,种了贮麻、西瓜、黄豆等经济作物。父母的勤劳苦做,李炎星一家在当地还算是小康之家,吃穿不用愁,幸福的日子就这样平平谈谈地过着。  

(一)  

2005年2、3月份,正在上班的李炎星,感觉走路时右脚有点不适,不过这并没有引起他过多的注意,还一直以为可能是受了点风寒是风湿病,在做风湿病诊,中药、西药吃了不少,效果并不明显。2005年4月21日,有好心人帮他做推拿按摩驱逐“寒气”,在推拿过程中,右腿被“摇”断。顿时,李炎星痛得冷汗直流,随即喊的士送到岳阳市某中医院,经诊断:“脱臼”。医院采用上夹板、把脚和腿固定、再拉直的治疗方法。  

一个月过去了,病情不见好转,右腿不但没长好,反而越肿越大,最后比身子还“粗”。李炎星整天打着点滴,腿上缠着厚厚的绷带躺在病床上,除了眼睛,其它地方几乎不能动弹。难道就这样整天和病床相伴?焦急万分的李家父子越想越觉得蹊跷:“这是怎么回事呢?”。在亲戚朋友的建议下决定马上转院。  

病魔突袭,身陷困境。35天后,病情急剧恶化的李炎星转入湖南省湘雅医院,经专家诊断:右腿患骨髓癌。切片化验结果显示,右腿从臀部以下已被癌细胞吞噬,医生说:“要马上住院开刀,而且,要锯掉这条病腿,病情稳定后还要进行后期化疗。如果再拖久了,连命都会保不住!”  

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像坠落人间的地狱一样,一下把李家击得粉碎。得知儿子的病情,正在田里劳作的母亲,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得这种病呢?当即就瘫倒在水田中,吓得半响说不出话来。  

然而,前期8万元的手术费用和以后每天少则千元,多则几千元的放疗、化疗费用更是要命。为奏齐将近10万元的手术费用,李炎星的父亲三天三夜都在外面奔波凑钱,找亲戚借、找熟人朋友挪,家里快出栏的两只肉猪也卖了,其它除了锅里吃的米外能换钱的东西都换了钱。  

得知李炎星急需要钱治病,他的同事和亲戚朋友先后凑齐1.5万多元送到医院,鼓励他战胜病魔。  

李炎星的三叔两口子身体也不好,一个残疾、一个长年有病,听到自己的侄儿子得了这样严重的病,哭了好久,为给炎星凑钱,把仓里剩的口粮都买了。他的细表叔也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他把二个月的工资全部给了炎星。他们要帮助李炎星做出最大的努力。  

办完入院手续的当天上午9:00开始手术。湘雅医院肿瘤专科的3位主刀医生和6名医护人员同时走上手术台。  

手术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李炎星的家人一直紧张地在手术室门外等待,他的父亲不时将耳朵贴在门上,倾听里面的动静,他要和儿子一起感受人间的痛苦。  

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李炎星终于从死神手中“死里逃生”。然而,已经用去10万多元的医疗费用后,李家再也拿不出一分钱来给李炎星做化疗了,家里能卖钱的都卖了,该借的借了,能挪的挪了——李炎星的救命钱没有了。  

(二)  

病魔无情,人有情。正在这时,李炎星工作的岳阳晚报出版印刷中心在中心大门口贴出了倡议书,上面写着:救救李炎星吧!倡议书张贴的当天,便在岳阳晚报报社大院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报社办公室、各科室、党支部,甚至正在外面采访的记者,大家知道李炎星的病情后,一时间,报社上下的援助之手纷纷向他伸来。也有以小组的形式捐款的,募捐时,那本签名的大本子一直空着,很多编辑、记者捐完款就走了,根本不留名。一位编辑捐钱后又返回来说:“我再替我部室的一位在外地采访的记者捐一份”。岳阳市公安局的一位特约记者和另一单位的作者来报社送稿,看到这个动人的场面也捐献了自己的爱心款。就连报社的清洁工、保安和司机朋友们也都纷纷捐了款,表示了自己的爱心。一位报社离退休的老同志,还并不知道李炎星这个名字,更不认识李炎星,但他一听说有一位年轻的同事正患重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专程几次找李炎星,送来了自已的爱心款,还嘱咐李炎星安心养病,尽快康复出院。  

岳阳晚报出版印刷中心的杨忠良师傅,这位省吃俭用的老师傅,自己工资并不高,儿子正要钱等着上高中,他闻讯后,难过得连饭都吃不下,将自己平时积攒下来供儿子上学读书的钱,送到了李炎星的手中。随后,他又组织自己的同事、朋友分头募捐,并将所得的爱心款专门送到肿瘤医院。一位不愿吐露自己名字的的士司机听到李炎星的事迹后,把自己一天跑车的收入全部捐给了他。  

李炎星一家步步挑战病魔的故事在湘北大地传开后,感动了无数的心灵,他家乡临湘市乘风乡汤畈村的父老乡亲也赶来看望他,鼓励他。  

   

(三)  

万恶病魔,微笑面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炎星一家三姊妹,姐姐和妹妹都已经出嫁,他是独生儿子,本应该是撒娇的年龄,但他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  

品学兼优,从小学一直到中专毕业、到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却从来没有要父母过多地操心。相反,每个星期六、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抢着帮家里做些家务。农忙季节,他总是在岗位上加班加点,尽量给同事们多上班、找班替、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帮家里忙双抢。  

2000年,李炎星招聘到岳阳晚报社出版印刷中心从事印刷工作。印刷是个责任心比较强的工作,责任也大,李炎星他总是干一行、钻一行,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先后数十次在报纸开印前和印刷过程中,发现报纸的重大差错,年年受到表彰和奖励。  

2003年2月5日,《岳阳晚报》已经上机开始印刷。第一张报纸出来后,大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已经印了五千多份。李炎星在查看彩色照片时发现红色、黄色好像不对,经过与清样对比,结果红色和黄色弄反了。第二天刚好是省里面的主要领导来我市调研,报纸颜色弄反了,影响不可设想。正因为这样,后来他被安排担任校对工作。校对要求更严,责任更重,李炎星不管是干哪一行,他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2003年5月20日,《岳阳晚报》第二版,一幅照片的说明:栽种优质稻13亩,全村人平增收200元。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李炎星经过反复的思考,这怎么可能呢?后来通过全盘考虑,发现作者写稿时不认真,将“万”写成了“3”字,因此,将“1万”亩误写成了“13”亩。  

同时他还是一名助人为乐的热心人。同事们的大小事李炎星都愿意帮忙。,即使在患病期间自己走不了路,他还在为别人介绍工作。  

(四)  

2005年9月8日,住了半年院的李炎星要出院了,他多么高兴。出院的头天晚上,几次起床,他伸“脚”就跨,结果摔得面红鼻肿,一条腿是多么的不方便啊,望着别人活崩乱跳,想着自己明天要走的路,李炎星的心都碎了,他躲在被子里伤心地流泪,几次都有那种不想活下去的念头。他摸着空空的裤管,抱着枕头大哭:“没有了腿,我怎么办呀?”。 哭声惊动了整个病室,声音传到了李炎星父亲的耳朵里,这位从来不向困难低头的中年汉子也无回天之力,也只有躲在角落里伤心地流泪。  

同事朋友们都来劝他,想想自己的父母、想想那么多帮助、关心他的那些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他强拄着拐杖跨出了病房见到了久违的太阳,来到了朋友们中间。出院后,李炎星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他到书店里找一些自强不息,挑战自我的残疾朋友的书和榜样的例子,自已对着学习,自己为自己树立人生的目标。为保持身体平衡他每天坚持站立练习,自己学着上厕所,自己给自己洗澡,自己做自己的事……,他还想等自己真正好了,他要开一家专门为残疾朋友服务的爱心店,专门为残疾朋友提供特制拐杖、轮椅、假肢。  

舐犊情深,永不言弃。病暂时“好”了,但为了给李炎星治病,家里如今背上了累累外债,而且李炎星手术后的化疗放疗费每月仍要好几千块,这让李家父母感到肩头的担子仍然格外沉重。为了凑集钱化疗和给儿子补充必要的营养,李炎星的父母更是起早贪黑,勤劳苦做,早晨五点钟就起床做家务,天亮就下地干活,有时候中午也不回家,带饭菜到地里吃,一直要忙到傍晚太阳下山。  

凑足一个疗程的化疗费,李炎星的父亲心头就像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他总是强打着笑脸,鼓励儿子:要坚强、要振作起来。只要一避开儿子,李炎星的父亲  

就会痛苦万分、满脸的泪水。  

想起还要做那么多的化疗、还要用那么多的钱,李炎星的母亲恨不得用自己的命去换取儿子的性命。  

化疗是治疗骨髓癌症病毒的一种基本治疗方法,须在输液过程中加进一种杀伤力很强的抑制癌细胞繁殖的药物;放疗就是用强激光波局部照射病灶。放疗还好受一点,化疗过程中病人是最痛苦的,“每做一次化疗,就像是进了一次鬼门关,叫人痛不欲生”,李炎星这样形容自己的痛苦。尽管如此,这样痛苦的化疗,他每个月要经历二、三次,但每次他都是强忍着剧痛,牙咬得紧紧得,即使痛得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下来,他仍然微笑面对,为的是不让亲人和所有关心支持他的人失望。  

这样的化疗做了半年后,病情稍有好转,李炎星就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今年双抢期间,望着绿油油的禾苗和满眼秋收的希望,想想自己再也不能像往年一样下田帮家里忙双抢了,李炎星心里头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只能在家里做饭、烧水,然后把开水在水里浸凉,再拄着一根拐杖把茶送到田间里头,看着满脸是汗、被岁月压弯了腰的父母喝了茶他才离开,一  

日三餐忙着帮家里做饭、烧水、晒谷。  

到完全能够“自立”了,他就要求去报社上班,以报答曾经关心和帮助他的人,回报社会。领导和同事们都劝他再休息一段时间,他都不肯。因为走路不方便,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到班,尽量不落在别人的后面。一字一句哪怕一个标点,他都不轻易放过。2006年5月12日李炎星值晚班他负责校对岳阳晚报第三版,由于作者笔误原稿有三个地方错误。李炎星凭着敏锐的政治性和责任感,前后多次与作者和编辑通电话进行核对。有次,报社停电电梯不能开,从一楼到八楼的办公室他足足爬了半个小时,望着满头大汗的李炎星,同事们的眼眶里都流露出敬佩的目光。  

校对是一项政治性、责任性要求很高,很辛苦的工作,报社领导出于关心爱护他,后来报社安排他从事相对轻松一点的工作:印前检查,也就是第一读报人。他虽然失去了右腿,但同事们却从不把他当残疾人看,他也从来不把自己当作残疾人。当上第一读报人后,他天天打扫办公室、拖洗走廊,尽量少麻烦别人。他将自已校对过的报纸原样每二个月装订成一个合订本,以便查阅。他多次发现和纠正报纸的标题、图片、版面、版次、文章内容等重大错误,为报社挽回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五)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慢慢康复后的李炎星,准备自强不息,努力工作时,人生之路,再陷囹圄。2006 年8月4日,身患骨髓癌被锯掉右腿康复一年后,李炎星被再次诊断:病灶向他的头部和肺部转移。这一下又把李炎星推进了万丈深渊,8月7日一清早,李炎星第二次被岳阳晚报出版印刷中心用专车送往岳化总厂岳化医院肿瘤分院。  

经院方进一步诊断:癌细胞已经扩散,病情严重。医生说:“开刀又非常危险,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保守治疗,用药物和激光波进行同步长时间的化疗和放疗,待病情稳定后,再才可以考虑是否手术开刀。如果化疗放疗成功,还得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这又需要巨额的医疗费用。命能否保住,要看这一个接一个的化疗放疗是否进行顺利。”  

李炎星的生命再一次受到病魔的威胁,手握诊断书,李家上下犹如晴天霹雳,一家人只觉得天昏地暗,李家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再一次陷入绝望之中。  

钱从哪里来呢?借是不可能的了,该借的地方他的父亲都去借过好几回了。医生还说:“这个病如果要治,三、五十万也都用得下去,效果如何也难以确定”。治还是不治一家人又深深的陷入了迷茫和困顿之中。  

化疗和放疗的费用相当高,为节省费用,李炎星每做完一个疗程就回家休息一段时间,过了一段时间又再来做化疗。  

同时,为了治病,李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治好癌症的方法。2006年9月份,他们在某报上看到一则《治癌圣手,名副其实》的广告,他们想都没有想拿着广告就直奔武汉某医院。医生说:“我这个药三个疗程就可彻底杀死癌细胞,你不需要再做放疗和化疗了。”李家父子听信医生的话,把他当成一颗救命的稻草。从岳阳到武汉,从武汉到岳阳来回三个疗程,又是吃药又是用药敷。可怜的李家父子哪里知道肉瘤还是在悄悄地长大,正一步一步地吞噬着李炎星的生命。  

10月19日,按照武汉某医院“治癌圣手”的指导,正在进行第三个疗程治疗的李炎星,突感身体不适、呕吐不止、头晕脑涨、大汗淋淋,浑身瘫软,坐都坐不起来了。  

10月21日,已经两天两夜粒米未进的李炎星被紧急送往湖南省肿瘤医院,院方说,太晚了,再怎么用药,再怎么去做手术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了。好说歹说,尽管李炎星的父亲苦苦的唉求,医院就是不收。所有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都暗暗地为他流泪:李炎星太年轻了啊!再过几天他就满25岁了。  

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10月22日,李炎星被岳阳晚报出版印刷中心派车专门从省城长沙接回,第三次被送进岳阳化工总厂岳化医院肿瘤分院。从下车到病房仍然还是只有十几米远,前一次他是自己拐着拐杖走着进去的,这一次他撑了几下,但是完全不能动弹了。  

送他进院的亲戚朋友谁都没有说话,医生似乎对李炎星并不陌生在忙上忙下,做着各种化验和检查。进院的当天下午,李炎星就被送进放疗室接受放疗。李家再一次向所有的亲戚朋友求救。  

救命如救火。作为李炎星的“娘家人”,岳阳晚报出版印刷中心首先站了出来,在中心门口再次贴出了“再救救李炎星吧”的爱心蓦捐书。报社领导和同志们永不言弃,又是你100元,我200元的捐款或委托别人送到出版印刷中心……  

望着这一分一厘的救命钱,李炎星感激的话语不胜言表。涓涓细流,八方爱心,汇成了巨大的河流,推动着李炎星的步步人生路,让他倍感人间真情和和谐社会的无限美好。  

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募集到五千多元,虽然不时有好心人慷慨解囊。然而,与之李炎星漫长的化疗放疗之路和后期高昂的手术费用,这只是杯水车薪,仍然远远不够。  

感动和焦虑相互交织在一起,此时此刻,看着父母泪流不止和一直陪伴左右的妻子,李炎星说不出一句话,他躺在病床上一脸的茫然,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静静地望着窗外蓝蓝的天……  

病啊!你什么时候能好,生命的源头你在哪里啊? (发表2006年11月1日《长江信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