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苏州一中偶遇王湜华先生 教育干部挂职学习体会
投稿人:株洲二中…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6-14 6:46:01  

唐玄俊(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见到先生,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机缘。几天前,苏州一中的周祖华校长就告诉我先生要回苏州,周五他又告诉我,先生已经来苏州了,休息两天,下周就来学校。但我们双休的极性游玩,想见先生的事便慢慢淡忘了。周一来到学校,没人提及,这事就算过了。学校第二课升旗,我也去了,主持说:“请校友王湜华先生为我们讲话”,一个矮墩微胖的古稀老者,步子有些凌乱和摇晃,缓慢踱上讲台。我夹杂在教师队伍中,意识到这就是先生了,我忘记了这个肃然的升旗场合,箭步走到先生面前,他满头白发,已经稀疏,稍显长的反背到脑后,头圆、脸宽,虽年岁已高,但目光如炬,精神矍铄,能看到先生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笑。  

先生学养深厚,但为人低调谦和,总给人无比亲切之感。在国旗下讲话,没超过两分钟,语速不快,很清晰,说话中看出先生没做准备,更没有写稿,先生说“我不是你们的校友,我的父亲才是你们的校友,他要健在现在已经126岁了,我的父亲带着我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讲过父亲,先生接着说:“学校领导也要我讲讲我自己,我真没什么可讲的,很是惭愧,就弄了几本书”,一个国学大师级人物,轻描淡写讲了两句就带着笑意走下讲台,下面没有掌声,大家可能是期待他更为深度的演说,先生平淡的讲话对学生看似没有太大的激励,但下面很肃静,对先生而言,也许他真的没说什么,然而他的出现本身就给了我们一种表率和教化,学贯东西却能虚怀若谷,这种高尚的人格恐怕常人是无可企及的。  

                                        

先生在做国旗下讲话  

先生的头衔之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与当今著名的红学大师周汝昌等齐名,先生的父亲王伯祥,与现当代文学大师叶圣陶、郑振铎、沈从文等交往甚近,先生就是在众多的品学高尚的学者的呵护和教导下成长的。我喜爱《红楼梦》,很早就想听听先生的教诲,我们几位语文教师围坐在先生的周围。先生讲红学,声音不大,也不显激动,开口就说:“我先前是学外文的,后来转学中文,半路出家,没什么成就,我真的让大家感到非常失望”。他讲了《红楼梦》的版本,又讲了著书的作者,没讲多少就让我们提问,当我们问及先生对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有何看法时,先生有些激动,他没有正面回答我们,而是给我们讲了杨宪益先生《银翘集》中的两句诗,“久无金屋藏娇念,幸有银翘解毒丸”,当时我并不全解先生的意思,回家后我查阅资料,原来这是杨宪益先生的刺世之作,先生引用此诗已表明他对此事的不满之意。  

      

先生在讲红学  

先生还是一位享誉全国的书法篆刻家,我没有书法涵养,但先生作字,我却一直在旁,先生先给学校题字,题的内容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五言绝句:大地藏无尽,勤劳滋有生,念哉斯意厚,努力事春耕。这首诗是当年叶老在先生笔记本上给他题的诗,先生一直都没忘记。接下来又给学校的“紫藤苑”题字,周祖华校长说就题“天下第一藤”吧,先生应允,写了两遍,自觉不满意,只见先生挽起衣袖,满怀激情地说“我再写一次”,直至满意方才搁笔。我静静地站在旁边看着先生专注地书写,写完后开始盖印章,先生朝字处呵了呵气,瞄着位置,用力地按下去,停留片刻后方拿起印章,可能是觉得章印不够鲜艳,又叫助手更换了印泥。我深深感受到先生身上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勇于自我解剖的人格力量。我感叹,做学问,是要有踏实俯身的态度的,不能有太多的浮躁和功利,而照照当下,略知几许,就自视甚高,难得有几人能虚心纳下、淡泊治学。我向先生求字,先生满口答应,还给我作了短序:辛卯秋回故里,初识玄俊先生,诚三生有缘也,先生来自湖南株洲,特来挂职进修,能在清嘉之地相识,兴奋所以书此存念,古吴正甫王湜华年方七七耳。然后又和我合影留念,先生的微笑始终挂在脸上,他的举动,不仅是对萍水相逢的我个人的关爱,更饱含着对后辈的热心扶持和期盼。  

      

先生和唐玄俊合影  

一个时代终将远去,一代人的背影也终将逝去,但他们的学养和品格,终会滋养着时代的后人,和先生相处的时间虽然那么短暂,但先生的慈容和风骨却让我终生不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