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从“温饱”到“富足” | |
投稿人:魏生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5-18 6:43:45 | |
|
|
我出生在平乡的一个农村,在平乡这块土地上生活了30多年,正好经历了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30年,在成长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平乡的变化,感触颇深! 在我的脑海里,平乡的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我出生在平乡县的一个小村庄,村里只有三四百口人,人们基本上都是靠种地维持生活。在童年的记忆力中,平乡比较落后,而且很穷,是国家级贫困县,给我留下的总体印现象是“破旧”,印象最深的是衣食起居和交通。当时生活很艰苦,还不能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能吃半饱就不错了,通常吃玉米面和麦子面掺和的馒头,逢年过节才吃全是麦子面的馒头,小孩们吃的零食更是少得可怜,连方便面等简单食品都很少见,所以那时候的孩子基本不怎么吃零食。住的基本上是平房,楼房很少,而且破旧的占多数,还有很多属于“危房”。交通很不便利,公路很少,只有县城和常河镇那边有公路,大部分是土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尤其是遇到下雨天就更糟糕了,到处都是泥泞,根本没法行走。那时人们很少去县城,一年去不了几次,因此,我对县城没什么印象,觉得只不过是个较大的村子,集、会多一些罢了。那个时候市场还没有形成,经商的很少,做小买卖的也不多,在某些方面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二) 到了上中学的时候,我考进了县第一中学,来到县城上学,这时人们的生活已经有所提高,人们吃的好多了,麦子面馒头基本上摆上了寻常百姓的饭桌,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住房也有所改善,不少人通过辛勤劳动,翻盖了新房,多数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还盖起了二层小楼。交通也便利了,在原有基础上又新修了几条县城通往乡下的小公路,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人们去县城赶集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进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做小生意的多了,也出现了为数不多民营企业,活跃了市场。由于我在县城上学,所以对县城的认识较以前深刻,县城街道规范整洁,竖起了不少二层小楼,而且有的人家里还通了电话,不用出门就可以和别人聊天、谈生意,但是当时县城的规模不大,只有那么几条老街,所生意的都汇集在那里。在这个阶段,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温饱”。 (三) 99年我考上了大学,自此在外求学长达4年之久。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了家乡工作。再看家乡,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鸡鸭鱼肉飞进寻常百姓家。交通更加便利,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通过改制,激发了活力,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在政府的引导下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出现了一些大的集团公司,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走出平乡,迈向世界。通过招商引资还出现了合资企业,工业建设项目的进展飞速,仅2006年就谈成工业项目26个,一些工业项目还实现了生产能力突破“十个千万”,即:一千万辆整车、两千万辆童车、两千万辆自行车整车组装的零配件、五千万支充气筒项目,还有一些工业项目已陆续扩建、投产,平乡县逐步走向了工业兴县之路。同时坚持走工业园区化发展道路,谋划了“一城、两园、五区”建设,县城面积向外扩了一倍,规划了几个工业园区,出现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向城镇化迈近了一大步。在农村普遍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充分享受了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生活提供了保障。在这个阶段,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富足”。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对家乡充满了信心,家乡的发展将会更加迅速,将以给快的速度发生变化,越变越美好!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