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也说企业文化
投稿人:无中生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1 15:19:44  

小时候记住了毛主席的一句话:“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感觉到“知识”和“文化”大概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感觉到“文化”是个不简单的东西。
后来,整天和“文化”沾在一起,终于忍不住要从字典上去看看“文化”的含义,乍一看,吓一跳,只见那上面赫然写着:“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如此说来,从类人猿到“新新人类”,洋洋几百万年的历史,剩下的就是两个字:“文化”。自从被吓了一跳之后,就不敢轻易说“文化”这两个字,或者偶尔说起,也决不轻易针对这两个字去做任何的解释——有了“总和”,我们还能说什么?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模式的引进,在经济界出现了一个名词,叫做“企业文化”。有关“企业文化”的书籍,堆满了各地图书馆的书架,很多人——学生、刚走入社会的青年、企业工作者、老板等,纷纷将这些书买回自己的家里、办公室,整齐地排放在书架上,尽管真正读了、真正读完了的人很少,但社会上毕竟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至少都知道“企业文化”这个词,都知道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我同样好奇,为什么这么多买书的人不去读花钱买的书呢?后来,在书店的时候,我也找来一本翻了一阵,翻过之后,我就知道了他们之所不读的缘故了。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些书里众口一词都写着:“企业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总和。”又是“总和”!如果不是企业的决策者加管理者加直接操作者加售后服务者,谁敢去动这个“总和”呢?难怪人们要退避三舍了。于是,我发现了“文化”的一个通病,那就是“总和”。
我想我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文化的毛病的人。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只是碍于“文化”的面子,作为文化人,不好意思说破。但是,又不能老让一个“总和”阻止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于是,就提出了“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这样一个说法。简单说,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虽然把物质文明撇在了一边,但仍然是“总和”。但这种做法却为人们更加务实地认识和掌握文化开了个好头。
中国的名词,总是很难解释。但是,也有比较容易的办法,那就是“顾名思义”。如果我们对“文化”这个词来一个顾名思义的话,那就比较简单了:文化,就是文明化的意思。将人的主观思维与客观世界文明化,就是文化。所谓“文明”,有两层意思,文,是装饰、美化的意思;明是光明的意思。通过对主观思维与客观世界的装饰、美化,赋予主观思维与客观世界以真善美的光辉,这就是文化了。比方说,将一棵青菜煮熟了,就是菜,这个菜就是客观事物。如果我们将这颗煮熟的青菜装在一个精美的盘子里,青菜的两边衬上两片胡萝卜,那么,就成了文化。也就是说,将原本是客观事物的青菜文明化,就成了文化了。
关于文化的这个解释,尽管我自己觉得还很朦胧,也不曾去验证,但是,我相信是对的。有了这个解释之后,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具体很多。比如企业文化吧,企业的市场机能、组织架构、人员与资产、企业领导者的思想和意愿、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的现状和历史,等等,这些都是文化的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文明化的处理,就可以形成企业文化。这样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
文化的建设,是要以精神为主导的。企业文化除了要以人的精神为主导之外,还应当结合市场规律、经济规律、时代特色、行业特色、人员特色等因素。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是一个一次性的外科手术,文化的东西,一定是经过积累的东西,所以,我们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扎扎实实地从“积累”出发,而不是突然来一个神灵附体,就有了文化了。我想,我们很多的企业家之所以看不惯长篇巨制的“企业文化”类的书籍,原因也正好在这里。说文化包罗万象,原本也是对的。但是,这个“包罗万象”是和现实血肉相连的。企业文化,事实上就寓含在企业每一天的运作中,附着在企业每一位员工的身上,寓含在企业员工的每一个行动里,一句话,企业文化就在企业内部,绝对不是离开企业而独立存在的,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去发现、去甄别、去整理、去提高,而不是从别的地方搬来一个什么“文化”硬套在企业的身上。比如一个人,有皮肤,有血肉。可是,我们说,这个人的皮肤不好,要换上另外的皮肤,于是就拿起刀子,将这个人原本就有的皮肤割下来,再将别人的皮肤贴上去,或者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原本就有的皮肤上再套上另外一层皮肤——想想看,行么?可以么?所以啊,搞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真正认识文化、认识企业文化出发。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现实中,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很多企业正是按照上面所属的手术式的方法来做的,其结果大家已经知道,更令人痛心和不解的是,时至今日,我们很多的企业仍然在按照这样的方法做,对于这样的企业,恐怕只能等到华佗转世才能医治了。
在古代圣人们生活的时代,文化的表现形式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当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乐”。道德仁义礼乐,乐占据了一席之地。圣人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史记》上说,古代的君主制作出“乐”,用以“上和于天,下和于民,兼和万物”。并说,“上古明王举乐者,将欲为治也”。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乐”(即文化)的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和”,一是“治”。直接套用到企业文化上面,那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是用来营造企业和谐的经营管理氛围与和谐的市场、社会、自然环境的,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好企业。这话真是高明而又深刻,一个“和”字,一个“治”字,就概括了全部的企业文化,反过来,如果我们不懂得“和”、“治”,不是因为“和”、“治”而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那么,无论怎样天花乱坠的企业文化,都只不过是一笔糊涂账。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是很有智慧的,因为他们能够发现并重视文化的作用,并把它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之一,这是难能可贵的。
孔夫子主张治国以礼,辅之以乐。礼明序,乐主和。礼为敬,乐为爱。礼乐并举,“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也”。这里所谓的敬,可以理解为遵守国家制度,遵守自然法则,遵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各种规律;这里所谓的爱,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包容与关爱。“乐”之所以被圣人们排在“礼”的后面,意思就是说,“乐”不能脱离“礼法”。脱离“礼法”的“乐”,是淫乱的源头。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类道德、社会风气、政策法规、行业约束、企业制度为指导,要认真严格遵循文化领域的专业标准和规律,这一点做不好,文化就可能成为“胡闹”,这是最不好的。
回头再说说“文明”吧。“文明”这个词最早应该是出现在《易经》的某一个卦的卦辞里的,大概是用来形容君主、君子的光辉形象和其对当世、后世的影响。日月为明,寓意君主、君子的道德言行像日月一样普照天下,并流传万古。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样应该从这里吸取智慧。企业搞了建设、赚了钱、回报了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些,如果不把它化为一种“文明”,别人就不能知道,历史就不能记住。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企业的创造、企业的奉献、企业成长的足迹进行文明化处理,形成企业文化,并使其在时代的大背景上闪闪发光,让人们可以超越空间、时间领略到企业的风采,感受到企业的精神,果真能够做到这一点,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成功的,就是卓越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