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与其他社会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就是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共同富裕”观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的核心理念、成为全国统一战线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的核心价值观。
一、“共同富裕”观的提出
共同富裕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从孔子设想的“大同”社会,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再到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无一不反映出国人对于共同富裕理想的期盼和希冀,但是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制度下,这些设想和蓝图没有也不可能实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吸收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教训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新经验的基础上,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时代解读,形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角度来阐述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局限,科学揭示了共同富裕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准确定位,把共同富裕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将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目的的高度,“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向全党明确宣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至此,共同富裕成为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诞生了“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一)“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且这种规律中内在的蕴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进步性,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也不例外,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尽管过程复杂并且充满曲折,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始终是历史的必然。同样,充满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被内含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命运也是不可更改的。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发现了资本家靠剥削工人发财致富和工人日益贫困的事实和真正原因,明确的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革命理论的本来目的,就是要达到消灭剥削阶级,让广大的劳苦大众过上富裕的好日子。只有这些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才能最终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摆脱贫困,通过革命夺取政权的方式来解放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把“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和执政理事的最大理念。1953年12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出:“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毛主席在建国之初就庄严宣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
(三)“共同富裕”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富裕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新时期,我们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稳定社会发展的环境,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胡锦涛今年建党九十周年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习近平副主席在“发展与社会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民众”为主题的亚洲政党专题会议中宣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共同富裕”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也正因为贫富分化的加剧,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与经济问题。如教育的贫富分化导致了寒门再也无缘名牌大学,中下层民众的贫穷导致整个社会的内需不足,但与之相应的是富人醉生梦死的畸形奢侈消费。贫富分化也会使某些局部地区的治安问题恶化,比如以治安差而闻名的广州,就是因为存在大量被剥削却没有机会在当地定居的流动人口。而这些改革开放利益分配的旁观者,自然会对整个社会充满怨恨,所以一点点小的火星都会激起民变,最近几年愈演愈烈的群体性事件,就是这种民怨的宣泄口。可见缩小贫富差距的关口与节骨眼上,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勇敢闯关,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与稳定。
三、发挥优势牢筑“共同富裕”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汇集了大量高中级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必须发挥统一战线上的优势,唱响“共同富裕”价值观。
(一)加强“共同富裕”价值观的传播。统一战线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又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吸收一切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显著作用,对弘扬“共同富裕”价值观有着重大推进作用。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共同富裕”,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二)引导群众树立“共同富裕”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统一战线由过去阶级联盟向爱国统一战线转变,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拓展,统战工作愈来愈成为群众工作中的一部分,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感、参与度、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团结互助的优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导非公人士投身抗震救灾、扶贫济困、助学助孤等公益事业,从而更广泛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民族基础。
(三)加强“共同富裕”价值观的对外宣传。文化交流是沟通各国人民心灵的桥梁,也是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海外统一战线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具有联系广泛、影响深远的独特优势,广大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前沿,他们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推动者和传播者。统一战线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四、“共同富裕”观要走出的两个误区
一是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富裕。“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固然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但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同样也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简言之,就是指实现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普遍提高。精神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重要目标。我们应积极探索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途径,为精神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提供完善的理论准备。二是共同富裕不是吃大锅饭。共同富裕不是把实现“共同富裕”的着眼点放在建立单一公有制和防止两极分化吃“大锅饭” 上,,更不是“劫富济贫”或者限制富人;而是先富起来人帮助穷人、带领穷人致富,建立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体制和分配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