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与教育对策 内容提要:大家都知道,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校)的学生在初中时大多是属于中下游水平的学生,并且学生来源多样化,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就中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并提出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低下是个不争的事实。生源多样化,尤其是来自特殊环境下长大的特殊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一些教育对策。
一、中职生问题表现及心理特点分析
(一)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自觉性低,依赖心理强 中职校的招生条件放宽后,各种低素质学生都涌进学校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连升中考试都没有勇气参加,甚至有些初中未毕业就提前离开学校,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在一般同学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在这些学生看来却是难题,需要老师反反复复解释、举例子,才能有所领悟。由于成绩差,信心不足,在学习上自觉性低,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依赖性很强。学生对学习生活本身即存在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各科学习均缺乏兴趣,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或对学习某门课或某门课教师有恐惧感。这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比较普遍。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家庭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学校的原因: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某些教材内容过难,要求过高,或者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不理想,经常“红灯高照”,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对学习产生自卑情绪和恐惧心理,而且这种情绪又会严重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变得更加呆滞,造成情绪与成绩间的恶性循环。
(二)自卑感强,行动退缩 中职校中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逐年上升,经调查,我们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特殊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缺失家庭教育的家庭。他们原本在学习、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要求,容易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受到的都是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这类归因称为“习得无助感”,即表现为自尊的下降、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作出努力。这些学生自认不如别人,不愿与其他人交往,不爱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不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
而贫困生大多数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进入中职校后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的杂费,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在经济压力下,加上自身认识不足,这些学生产生如焦虑和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过度自卑、自我评价偏低等心理问题,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三)封闭自己,有社交困难 除了家庭条件比较好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之外,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社交困难。尤其是部分学困生和大多数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害怕交往给经济带来负担,因而怯于与其他同学 和 老师交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封闭自己,不敢与人沟通,不敢参与集体活动。还有些学生从小被家长溺爱娇惯,造成独立性差、胆小、退缩;或以我为中心,好强任性。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失去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干脆放任自流,把孩子推往学校。当孩子最需要温情和关怀时,父母无暇顾及,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或行为异常。交往能力严重缺失。
(四)心理矛盾冲突过强,情绪激烈,行为走极端 中职校“问题学生”存在诸多矛盾心理和行为。诸如自我评价方面,要么盲目自大、自我为中心,要么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悲观消极;对周围充满敌视又渴望被人理解和被人爱;对集体避而远之又对其有依赖性;争强好胜又过度自卑;情绪极其忧郁,“喜怒不形于色”,但一旦有烦心事就一触即发,表现得十分激烈,行为往往走极端。长期受到诸多矛盾心理煎熬,他们自然形成扭曲的性格和偏执的行为。 在学校小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优等生,歧视差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这样也刺激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二、针对这些问题,我总结以下教育对策: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全体学生
1.转变人才观念。怎样的人才算人才?要真正认识到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初、中级实用型人才的。不能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及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升不上学的都是“蠢才”。
2.转变质量观念。就教育质量而言,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就教学质量而言,要看全体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和合格率。
3.转变教学观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要“教服从于学”,改变那种“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那种习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是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受用一辈子。
(二)给予信任感,消除自卑感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自感不如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有自卑情绪;看看自己学习成绩,又长期不理想,丧失了信心。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呢?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更要“付之以行”。“晓之以理”即从道理上说清楚,打好攻心战。可以,而且应该向他们明确指出:根据科学的分析和现实生活中种种表象证明,他们的智力水准跟目前被认为优秀生的同龄人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些微小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是属于同等级水平的。他们脑子并不笨,智力并不低,能力并不弱,即使有些差别,那也仅仅影响些学习的速度,但并不影响学习的深度。说得通俗些,就是别人能掌握的,他们也一定能学会的,至多比别人多花些时间。这是科学家们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这一科学的断定。但是也应该承认,以前在学习方面还不如别人,这并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自己的行为。即一方面是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自控能力差,自暴自弃,叫做“自己不相信自己”,“自己不尊重自己”;第二方面是惰性较强,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叫做“自己管不好自己”,第三个方面是学习方法不对头。不重视自学,不重视理解,这叫“自己用不好自己”如果“知疾乐医”,及时克服定能迎头赶上,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教师若能在说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充满信心,充分的信任,必然在他们的自卑心理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而且也增强了师生感情,对建立和谐、融洽、活泼的学习气氛大有益处。当然也应该充分认识和估计到,这种靠教师用“道理”使学生情感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短暂的;要使其在心理上形成“定势”,不仅要多次的反复强化,还要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始终对他们充满热情、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其以后的学习中确使其获得成功感,使其通过自我验证,深信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三)给予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唤起理智的觉醒固然重要,但要获得长久的效应,务必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总而言之,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比较可行的做法就是面对现实,目标不能“远、大、空”,而应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适应社会,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使他们树立自尊、自信的做人理念和职业道德;让学生从过去“挨批评、受鄙视、饱尝失败的人”变成现在“常表扬、受尊重、体验成功的人”。本人在工作实践中,力争做到以上几点,在解决学生问题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摸索总结的心得,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