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永兴县柏林镇有个长乐村。长乐村乐事多。 老祖宗的遗训 长乐村据说最早叫长乐洞。长乐洞的开基祖乐公,铁匠出身,访名师学得一身好武艺,投在朱元璋部一下做一名旗手,冲锋陷阵,建功立业,曾封做摇旗将军。后来朱元璋定了乾坤,要给他升官,岂料乐公不恋仕途,奏请“归故里,孝双亲,娶妻生子,平静度日”。
洪武帝准其荣归故里。拨银两造乐公府一座,并赐匾:乐公吉安。
自此,乐公繁衍了长乐洞一窝子孙。
长乐人知足。他们秉承祖宗遗训,蜷伏在长乐洞里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逆“祖”角色
长乐人知足了五百年后,出了个不知足的角色,这人就是长乐村党支部老书记—郭中宝。
他极力主张村人走出长乐,到外面世界去开眼界,长见识。
“走出去好的话,老祖宗当年还回来!”长乐人特别是老一辈大加反对。
郭支书的道理更硬:“毛主席不走出韶山冲绝对不能开创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长乐老人愕了,一时也拗不过此理。
有一回,郭中宝支书摸出山烟,卷“喇叭筒”,缺纸了,要一个叫郭辉东的小伙子去拿纸。郭辉东拿来的纸上有字,郭支书看那字写得实在漂亮,便大声问谁写的?郭辉东怯生生地答,我写的。郭支书站起来问了郭辉东的一些情况,知道他是个好学上进的小伙子,在他肩膀上重重一拍,连说:“字写得好,又爱学习,有出息!”不久招社教工作队员,老支书力荐他去参加工作。郭辉东没有辜负老支书的期望,积极工作,努力学习,进步很快,现担任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
后来,有保送大学的名额,郭支书便把年青人送去深造;有当兵的机会,便动员长乐人响应号召;有招工招干招聘各种人员的机会,老支书总是极力动员村民应招应聘,哪怕是村里得力的干部和工作骨干,他都舍得“割爱”。他不图人来谢,也不怕有人说闲话。
二十年后,大家才明白郭支书的良苦用心。
当年被推荐出去的人,陆陆续续回来了,他们带回了知识,带回了技术,带回了信息,带回了资金,带回了新的思想观念。没有回来的,也心系长乐,尽心为家乡作贡献。一股股新鲜的空气涌进了长乐村,给这长期封闭的山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日新月异地改变着长乐的面貌。穷山村渐渐富起来了。
新的长乐人
老支书送走了一批一批村民,但是却有一个年轻有为的村民没有送出去,那就是老支书的儿子郭丞乐。其原因除了有限的“指标”,更在于老支书怀里揣着一架无私的秤。有一年,老支书把卖猪仔的40元钱交给丞乐,让他上韶山去开眼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那时,稻谷才7.5元一百斤,老支书硬是拿出了这40元的“巨款”。对自己的儿子,他只有用这个办法去让他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郭丞乐理解父亲的心,他默默地在村里劳动、工作、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就是父亲卸任后,他也没有为此有过任何抱怨。
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使他成了长乐村里最早脱贫致富的人,也是村里“扶贫帮困”的带头人。谁家有了困难,他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村里有个郭学武,家穷,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专,但是家里没钱供他继续深造。郭丞乐知道后,马上解囊相助。他不但一直资助他读完中专,而且表示:如果郭学武考上大学,我也继续帮他。
1994年,正直无私、勤奋上进的郭丞乐被群众推选为村长。
他上任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安于现状不是长乐人,务实创新才是长乐人。
他上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长乐村离省道只有三里路,但是村里和省道却不相通。丞乐认为这短短一条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封闭生活模式的残余。他带领群众一举修通了这条路。接着,又架通电,并率先捐款万元,带动村民集资扩建村里的一所小学。个别困难户拿不出集资款,他为其垫资,仅这一笔就垫了5万多元。接着大抓村办企业,办起了综合养殖场,林场等。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私人经济也发展了,长乐村2000人370户,就有183户人家办了自己的冶炼厂、加工厂。村民富起来了,推掉了老屋,盖起了新房。电视、电脑、电冰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全村现有摩托不知其数,货车100多辆,豪华轿车数十辆,家家都用上了电话。
郭丞乐几年功夫,把长乐村办成“县双文明村”。他本人也获得镇先进工作者、县双文明户等荣誉,并被推选为县六届政协委员、县工商联副会长。
还得走出去
在长乐人为他们有个好领头人而高兴的时候,柏林镇党委书记何启善进了长乐村,他要带走郭丞乐,带他进镇企业办当主任。
长乐人呼啦围紧不放路,说:有用的人都往外走,中国人老往外国走,这不对。
何书记乐呵呵地说:“我保证不让丞乐往外国走!”又进一步开导长乐人说:“让一个长乐村的人长乐不算真正的长乐人,让一个镇、一个县、一个市的人长乐的人才是真正的长乐人!”
长乐人听到此,笑了,遂让开了一条道,任凭何书记把丞乐带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