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记忆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
|
投稿人:songluoq…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2-6-5 付费充值 以稿换稿 现金奖励等级:★★★ |
叩问记忆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宋罗清 这个落寞的山沟,原本就那么贫瘠,驻守在衡东的南端,没有古战场的硝烟,没有都市的喧嚣,更没陶潜笔下“桃源”的安适。我亦如一个跋涉者,在艰难的岁月中,在艰苦的环境里,踽踽前行。尽管现在生活好了,但那寻觅绿色,追寻梦想的步履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 一斤猪肉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生长在乡下的我,对农村物质生活的贫乏,感受相当深刻,因为一斤猪肉。 那时,乡下人虽然像现在一样地养鸡养猪,但一年到头很少吃到猪肉。大年三十晚上的一碗红烧肉,大多要留到清明插秧时节,每天蒸在饭头上,顶多用渗出的油拌拌青菜,好长的日子里,那淡淡的肉香穿透贫瘠,令人奢望。 在我们家,每到插秧时,在矿上工作的父亲总要托人带回几块钱,称斤把猪肉,犒劳在家劳动的哥哥姐姐们。而我也能沾上点光,但前提是我也得付出劳动,那就是上街称肉。大人们都要起早拔秧,我便跟随村里的老人到六七里地的小镇上去排队称肉。一连好几天,要么街上不杀猪,要么排到我时肉就卖光了。买肉的钱在我手心里汗涔涔地攥了好几个来回,失望的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在家企盼的哥哥姐姐。下一个早晨,我起得更早,终于排在了前面。轮到我时,我朝上面的窗台放开嗓门:给我来一斤!只听里面咚咚两声,一刀肉扔在窗台上,窗户口探出肥头胖耳:付钱!那时一斤肉七毛三分钱,可是,我翻遍了口袋,也找不到那三分钱了。我胀红着脸央求:叔叔,行行好,你就切七毛钱肉给我吧。里面不高兴了,说没功夫切。后边有人在催促在议论;也有人为我求情,就少称点给那孩子吧。不说则已,一说这话,那屠夫伸出刀:滚一边去。真的吓坏了我,丢了钱,称不到肉,回去怎么交待啊?我坐地哇哇大哭起来。还是在对面开店的一位大妈见我可怜,跑过来给我垫付了三分钱,我才称回了那一斤猪肉。到家后,所有的人都责怪我。母亲更是狠心肠地第一回惩罚骂了我。第二天,含泪接着我一道千恩万谢还了三分钱。而称回的那一斤猪肉,我连肉丁肉末也没沾一口。 那些年,物质的贫乏膨胀了一些行业,造成一些人妄自尊大拔扈骄横,他们漠视贫穷与弱小,如同小说中的胡屠户,不知人情冷暖。 三十年后的今天,吃饱喝足早已不成问题,鱼肉山珍早就不觉得新鲜了。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让一斤猪肉的故事从此一去不复返。谁还会为一斤猪肉去渴望?去排队?去流泪?互帮互助,乡里乡亲,不仅是“你出门来我看家”的关怀,更有一种“相敬如宾”的人性复苏。 从煤油灯到节能灯 从我记事起,我家里用的是煤油灯。用一个盛墨水的小瓶子,里面盛上煤油或者柴油,瓶盖中间挖个洞,能容得下一个用薄铁皮卷的细管,卷一截细棉绳从铁管穿过,算是灯芯了。下面伸到瓶中的油里,上面用火柴点燃,这煤油灯就可以使用了。 还记得读小学五年级时,学校规定上早晚自习。在冬天,早晚都需要点灯,我们就把自制的煤油灯带到教室。一人一盏,今天看起来多美!其实那是条件逼迫,不得已为之。我对两件事特别有印象:一是早晨5:30就开始上自习了,当时还很黑,等天慢慢亮了,互相看看对方的脸、眉毛,特别是鼻孔,都是黑的。 等上了初中,就好些了。学校里统一添置了汽灯。有了汽灯,教室里亮堂多了,班里有“灯长”,负责每天给同学们点汽灯,然后把它悬挂在两根木椋之间,发出“嗞嗞”的响声。教室里暖和多了,我们围坐在一起,很温馨。相比之下,老师办公室里的泡子灯也逊色得很多。他们干脆地搬着椅子,抱着教案,来我们教室里“借光”。 考高中时,第一天我没有发挥好。原因是我们学校自己发电,各个房间的电灯都同时亮了。晚上我们睡在大通铺上,三间宽敞的宿舍里,椋头上吊着一个60W的电灯泡。因为电压不稳,一闪一闪的,我和同学们盯着那个“怪物”,议论了好长一段时间。灯一夜没灭,我几乎一夜未眠,醒来照旧还是看灯。 又过了三五年时间,电线路才送进我们村。当初,由于电量不足,越到晚间需要照明越是发暗,农村停电那是常有的事儿。 现在,电在我们生活中几乎无处不用。没有了电,我们真想像不到怎么去生活。空调、电冰箱都换成节能的了,电灯泡也都慢慢下岗了,继而换成了节能、高效、光线柔和的节能灯了。相比之下,夜晚里的房间更亮了……
电视的诉说
房子装修好了,需要买些家用电器。这几天,我和父亲一起逛家电卖场。看着卖场里大大小小的彩电,父亲不禁感慨:“现在的电视机越来越多了,都不知道该买啥样的了!”对于电视机,我有着特殊的感情。 童年时代,物质比较匮乏。老百姓家里没什么家用电器和娱乐设施,长在农村和孩子们,玩具就是泥巴和树枝,天一黑下来,便在父母的呵斥下,早早地回到家里上床睡觉。 那一年的一天,邻居家很热闹,好几个人一起搬来了一个大箱子。我很好奇,便跟在大人们后面凑热闹。只见大人们从箱子里搬出了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插上电源、打开开关后,突然显出人影来,要多神奇有多神奇。大人们说这是“电视机”。从此,“电视机”这三个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个比我矮一截的“黑匣子”,向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邻居家有了大院里的第一台电视机之后,整个大院天天都像过年似的。“今晚7点半演《霍元甲》,大家早点来看呀!”热情的邻居一大早就在院里喊开了。大家早早地吃完晚饭,从家里带上个小板凳便往邻居家走。为了能看上电视,孩子们总会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每天晚上,邻居家的客厅都坐得满满的。孩子们总是被特殊照顾,坐在最前排,占据着最好的观赏位置。 那段日子,我看了不少电视连续剧。我常常陶醉在剧情中,以至于散场之后回到家里,还会缠着母亲,让她听我重述一遍精彩的剧情片段。那时候,我常常想:要是我们家也能有这样一台电视机该多好呀。 一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一天,我听到父母在一起商量,家里有了点积蓄,添置点儿什么东西比较好。“电视机!”我脱口而出。父母会心一笑,没几天,一台崭新的“长虹”牌电视机就搬回了家,还是彩色电视呢!我高兴地爬到桌子上,又蹦又跳,家里有一台电视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渐渐地,大家都坐在自己家里“遥控”着各种式样的电视,邻居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看电视的场景也渐渐成为了回忆。 一路走来,我从坎坷走向了充满希望的阳光大道,目睹了一位伟人播下的火种,它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了光辉夺目的果实。回忆走过的路,看过的景,风景这边独好。我幸运地和祖国人民一道品尝着它的甘甜与清爽,感受着实现百年梦想的振奋与欢跃。
|
上一篇文章: 梦魇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点击联系在线客服】【发表评论】【打印本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