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006年形势与政策热点问题
投稿人:佚名  文章来源:会员投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9  

三.时政与相关理论综合专题

  年度时政重点专题主要是为形势与政策的10分选择题准备的。但是在时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知识点的结合方面(主要体现在分析题上),我们还需要关注以下9个问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当前重大方针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施政的出发点;作为新增知识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006年形势与政策复习的重中之重。

  2.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不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牢牢抓住提高利用效率这个核心,紧紧把握发展循环经济这个重点,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4.国民经济步入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风向

  2003年以来,国民经济呈现出局部“过热”局面,2004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调控措施。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这标志着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双双实现了由“积极”向“稳健”的转变。继2004年对钢铁等行业实施重点调控之后,今年中央又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对投资和价格增长过快的房地产行业进行了整治。

  5.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6.中央一号文件再度关注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

  继2004年之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关注三农问题,凸现了三农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专题应当着重掌握税费减免、城乡统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关键词。

  7.入世还需“入市”,中外贸易摩擦不断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但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有关问题却迟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欧盟、美国、日本以各种理由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障碍,并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8.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不太平

  局部的冲突和战争仍然是当今世界和平的重要威胁: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最复杂、最难解决的一个国际性问题即巴勒斯坦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伊拉克重建困难重重,同时前苏联地区部分国家的“颜色革命”也分外引人关注。学习本专题不仅把握热点地区的基本形势,还要注意分析其局势变化的内在原因。

  9.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正在和平崛起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要素转移和资源配置,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为各国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坚持和平的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支点和基本原则。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