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明青花瓷杯和小瓷碟,这些是营山县仁和出土的宋代青釉白瓷碗,这些多姿多彩的瓷器,工艺精湛、精巧化丽、美妙绝伦。
第三篇 民俗文物
民俗文物包罗万象。诸如各种生产工具、加工工具、生活用品,各种服饰穿戴、各种装饰品等等。这些物品充分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也反映了各个阶层在各个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是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目前,我们馆内收藏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民俗文物2000多件。有各种民间工艺、民间居室、民间弹花纺织坊、挖瓢坊、砖瓦坊、木工坊及各种生产工具等。
民间工艺
营山县民间工艺有木雕、根雕、石雕、骨雕、竹雕、泥塑、面塑、糖人、竹编、草编、刺绣、剪纸、纸扎品、龙灯、狮子等等。其品种繁多、构思巧妙、工艺精湛 、流传盛远。这些民间工艺充分展现了我县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优秀的文化内涵。
居 室
过去,一般人户的居室摆设都较简陋,其家具多用原木粗制,不讲究色彩,只求扎实耐用。但富裕人家就比较讲究,床又高又宽。四面车柱,床架镂雕各种花纹,床檐浮雕各种吉祥的动物图案,床脚象腿,床前还放有踏凳。居室内还有穿衣镜、梳妆台、抽屉桌、箱柜,这些家具都是雕饰漆染,十分华丽,今天看来,古色古香。
堂 屋
解放前至今,民间家家都设有堂屋,堂屋中壁设有神龛,神龛正中写“天地君亲师位”,两侧写“古今神祗,历代昭穆”。神龛上供奉历代祖宗牌位和与自己信奉的一些木雕菩萨,每日早晚焚香、作揖、扣头。每年过节和祖先诞辰日按例祭祖。同时堂屋也是接等宾客的主要场所。
弹花纺织坊
弹花纺织业是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大约有两千年来的历史。在机械纺织工具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先将原始籽棉花用木制的绞棉机除去棉籽,再用牛筋制成的弹花工具将原棉弹泡成块片状。纺线工再将弹好的棉花搓成条,运用纺车编成棉线,再经过倒拔、漂洗等工序就成了织布的纱线。在解放前的川东北地区的广大农户都是用些种工序纺纱织布的。
挖瓢坊
挖瓢业在川东北地区历史悠久,大约有近千年的历史。它以松木为原料,通过制坏、砍、撮、挖、削、推刮等工序制作出水瓢、撮瓢等生活工具,这种产品轻便耐用,无任何毒副作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近千年里,人们生活均使用这些产品。
砖瓦坊
砖瓦业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以黄泥或黄沙作原料,经过踩泥、搭坯、装匝、切片上桶、凉干、装窟烧制而成,是我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材料,一直延续到今天。
木工坊
木工,俗称木匠。说起木匠,人们便要联想到鲁班。据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因此,凡是从事木工工匠的家庭的神龛上都供奉有鲁班先师的木雕像。工匠们在鲁班先师的传授下,运用手中的工具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建造出了富丽堂煌的庙宇殿堂,精美别致的各种家具、农具和生活用具,为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产工具
营山地处浅丘和深丘地带,一直到解放初期,营山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力、畜力。长期使用的工具有犁、耙、锄、镰、扁担、桶、风车、拌桶、水车、戽水篼、扯板、背篼、大小夹背、背夹、箩篼、簸箕、鸡公车等。这些生产工具凝聚了川东北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代代相传,不断创新。
农产口加工工具
我县农产品加工工具主要有垒子、碓窝、风车、石碾子、各种筛子、大小簸箕、有打麦用的连架、磨面用的牛拉大磨、人推小磨、筛面用的箩筛、面筛等。其中大米加工是先用垒子将稻谷先去壳,后放入石头制成的碾子里,靠牛拉、将糙米碾压去皮后,再用风车车掉糠壳,大米就加工成了,这样的大米,营养极为丰富。
第四篇 营山革命文物展
素有革命传统的营山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1933年9月23日 ,红九军副军长、25师师长许世友率领红军约五余万人,挺进营山,拉开了营渠战役序幕。历时10天,经过激战马深溪、强夺陈大寨、攻克鹅项颈、夜袭玉皇观,智夺南岳山、奇袭照珠河等战斗,营渠战役胜利结束,营山全境解放。1933年红军撤离时又先后进行了“封窦铺战斗”,“凤凰寨伏击战”,“血战独柏树”三次大的战斗。红军经过10个月的艰苦战斗,总计毙伤敌军官兵6万余人,俘敌官兵2万余人,缴枪3万余枝,炮百余门,击落敌机1架。红军在营山,营山人民踊跃参加红军。根据营山县党史办资料统计,当时营山参加红军的有4163户,共5966人,其中红军列士2933人,他们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无私的贡献,永垂不朽。馆内陈列的各种革命文物的七九步枪、铁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