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启蒙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离现在已经快30年了。
五年的小学启蒙生活珍藏了生命里太多太多的苦涩和感动,不经意间,记忆中的那份感激与美好,那些与贫穷生活有关的童年往事,又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际……
80年初秋,在学校老师再三登门造访、说服教育下,父母终于答应我上小学一年级。开学那天,我快乐的如同一只小小鸟,赤着脚丫,手提石板、石笔,一溜烟就跑到学校,开始了我难忘的启蒙教育岁月。
还依稀记得,我们村子小学的模样:一排茅草屋,共三大间教室,办公室是两间西屋,狭长的天井里生长着三棵大白杨。夏天,白杨的浓荫几乎遮蔽了整个校园,一到阴雨天,晦暗的教室里就几乎看不清老师黑板上的粉笔字,下暴雨的时候,茅草屋顶檩条腐烂的地方雨水直往下滴,不一会儿便汇聚成了一条条小溪,在教室内哗哗地流。每每遇到这样的天气,老师一般都会早早的把孩子们送回家。就这样,读书的生活算是又溜走了一日。
夏秋季节,每到下午放学,勤工俭学便成了我们的必修课。老师通常会和我们一起到野外捋洋槐叶,晒干后加糠,或是割青草沤肥,或是采集草种子到收购站出售。到放秋假时候,学校会以年级的高低安排我们勤工俭学的任务。一二年级捣多少花生多少地瓜,三四年级捣多少花生多少地瓜……等到开学时上交,看哪些同学劳动的成果最多。儿时的我们并不懂勤工俭学的含义,只知道听老师说,表现好的同学,期末考试后,老师会用勤工俭学的收入给孩子们发奖。所以整个假期孩子们捣花生、捣地瓜都显得特别卖力,都渴望能兑现自己获奖那份心愿。在那样一个物资奇缺的年代,能获得一支钢笔或是笔记本之类的奖赏,那该是何等荣耀啊。
在那个一切靠计划供应的年代里,(当时就连装斤煤油都得要凭票购买,更不用说别的物资),同学们的上学用品也极其简单。记得刚开始上学时,母亲熬夜为我缝制了一个黄土布书包,后来又去我姨家借来了表哥不再用的石板和石笔,算是我上学的准备。老师在黑板上写拼音字母,我们便在自带的石板上用石笔摹写,写好交老师检查,这样倒也节省了很多铅笔和本子。直到上三四年级的时候,父母才开始给我们揭5分钱一张的白纸,自己订本子。订本子没有订书针,就自己搓纸捻子,先把纸割好用锥子扎好眼,然后用纸捻子系在一起。本子纸正反两面都用完了,本子都会保管得崭新整齐,绝不像现在的孩子,一个笔记本用不到一本就已撕得不成样子,更不要说用本子反面写字。
那时候,我班三十二名同学中,没有一位同学书包里有文具盒。拥有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成了我们儿时的梦。因为父亲是村子里赤脚医生的缘故,有一次,我很有创意地把父亲打针倒下盛药液的纸盒子作了文具盒,拿到教室炫耀。就为这事,引来了很多同学羡慕的目光,更甚者有一位同学还主动提出用他带橡皮的铅笔跟我交换。回家后我跟父亲说起这事,父亲什么话都没有说(从父亲的表情中看得出父亲很严肃)。到了第二天父亲竟然出奇大方的把打针的药盒子倒出了很多,让我拿到学校里分散给同学们用。现在每每想起这些往事,一股酸涩的滋味就会涌上心头。
逝者如斯,一转眼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我的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的教育状况也紧跟时代步伐有了彻底的改观:原来破旧不堪的老学校,现在重修成了村里红砖出厦最漂亮的新校舍;原来衣帽褴褛的农村娃,现在都打扮成了胸佩红领巾,头戴小黄帽的文明少年。家乡的教育面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感谢祖国,感谢我们生活的这个和谐美好时代,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享受幸福温暖的童年生活。真羡慕今天我家乡的这帮孩子们,他们再也不会像父辈们那样过那种饥荒穷苦的读书生活了。
山东省莒县安庄镇中心小学 张堂然 276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