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原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妇联副主席黄甘英 日前,听说91岁高龄的中国侨联顾问、原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妇联副主席黄甘英,回到梅州家乡,我们慕名来到梅城富源洒店采访她。“黄主席,听说你20_年回来,到现在三年时间过去了,看到家乡有什么变化吗?“ “每次回来,都有不同的变化。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使我感到欣慰和高兴。”她接着感慨地:“还是家乡美啊!”
黄甘英早年参加革命,投身抗战8年,做过多年地下工作,文革期间遭迫害,人生经历十分坎坷。然而,她对党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几十年来,为党、为国家、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为“黄大姐”。
梅州市妇联副主席丘美玉介绍: “黄大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十几岁就参加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受了生死考验,为革命痛失了亲生儿子。十年浩劫又痛失女儿。但她对党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而无怨无悔,的确令人敬仰。”
黄甘英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黄锡铨是清朝政府驻美国和日本的外交官,与著名的外交家黄遵宪是同僚,他们共同著有《日本志》一书。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在当时可算是“豪门”了。但是学生时代就接受革命思想的黄甘英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激情,十五、六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自己的一生与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
黄甘英大姐从1935年12.9运动开始投身革命,直到1998年才正式离休。为中国革命、为祖国的兴旺与发展足足工作了半个世纪。按说,离休以后的黄大姐应该安享晚年。但是,她却离而不休。离休,对于她来说只是换了一种为国家为人民工作的方式--她心系祖国的统一、情牵客家人的事业;家乡人民的生活她惦记、家乡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她时刻不能忘怀―――,她想做、她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以至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四处奔波。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是有目共睹。
黄甘英大姐是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会长。为家乡经济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促进和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 梅州市妇联副主席刘红茹竖起拇指说: “黄大姐是把发展家乡经济建设、做好客家人的工作作为自己人生新的起点。她是在北京出生的客家人,为了适应统战工作需要,更好地开展与海内外客家人的联谊工作,不顾年事已高,苦学客家话。她是沟通海峡两岸客家社团的第一人。”
黄大姐却谦谨地表示,自己虽然是客家人,但因生长在北京,过去不会说客家话。要做好全球客家人的工作,要出席各种客属联谊的会议,就必须要讲客家话。于是决心掌握好这一语言工具。每次回到梅州家乡,不论什么场合,都学着说客家话,不怕出丑,不怕难为情。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黄大姐的客家话已经说得很地道。
据了解,在20世纪80年代,黄大姐到美国第一次出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当时,台湾代表团坚持要在会场上挂国民党党旗和蒋介石画像,大陆方面当然不能同意。双方为此僵持至深夜。在这种情况下,黄甘英大姐发挥自己多年外事工作的经验,提出会场上只挂恳亲会会旗,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黄大姐以自己的机敏和睿智,平息了这场争端,形成了共识。自那以后,每次恳亲大会都改为只挂恳亲会会旗。这一事件的圆满解决,受到了中国驻美使馆的高度赞扬。从那以后,台湾客家社团每次到北京,都要和黄甘英大姐见面。
北京和梅州相隔千里,黄大姐在老家梅县居住的时间也就是小时候的短短几年,但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连着她的心。黄甘英大姐常常感慨地说,家乡的事业发展了,我会由衷地高兴,家乡有了困难,我又牵肠挂肚,总是想方设法去帮助解决,筹钱、筹物,尽心尽力。
黄大姐的家乡是梅县水车镇灯塔村,过去乡亲们赶集都是靠摆渡,交通不便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家乡父老梦想能够建一座大桥。黄大姐知道后,四处奔波,多方努力,终于帮助村里架起了一座连接外界的桥梁,同时,通往村里的路也修成了水泥路,乡亲们圆了梦,高兴极了。
黄大姐对家乡的炽热情怀,深深地感动着乡亲们。对乡亲们的敬意,黄大姐也很感激。她老人家说:“我是真的将客家的事当作一个事业来干。因为我这个游子太爱客家了。”
|